九五皇汉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皇汉 汉服 美食
查看: 3488|回复: 0

杨柳儿死,踢毽子

[复制链接]

1008

主题

1046

帖子

9681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9681
发表于 2018-11-17 21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毽子在古籍中也写作键子、箭子、子、或蹀。踢毽子源出于足球。宋代高承著《事物纪原》中说:“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,装以鸡羽,呼为箭子。三五成群走踢,有里外廉、拖、耸膝、突肚、佛顶珠、剪刀、拐子名称,亦蹴鞠之遗意也。”踢毯子的许多花样动作,正是由自打场户的足球踢法演变而来。所谓里外廉、拖枪、耸膝、突肚等动作,在我国古代的自打场户足球踢法中都有,并由这些动作交错组成“套数家门,凡百十种”。

  我国最早记载有踢毽子活动的书是唐代释道宣所写的《高僧传》。该书载“沙门慧光年方十二,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,一连五百,众人喧竞,异而观之。佛陀因见怪日:‘此小儿世戏有工。’”反踢就是拐子。站在井栏之上能连续踢五百个拐子,足见其技术的熟练。而佛陀称踢毽子为“世戏”,可见在隋唐时期,踢毽子已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了。

  宋代的踢毽子活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。“今时小儿,三五成群走踢。”(《事物纪原》)《武林旧亭》载:临安城小经纪的手工业中,有“毽子、象棋、弹弓”等作坊;“每一事率数十人,各专籍以为衣食之地。”由此可见当时买毽子的人不少,也可以想见踢毽子活动的普遍。

  踢毽子,运动量由自己掌握,可大可小,所以男女老少均宜参加。高承说宋代的小儿喜欢踢毽子。清代李声振在《百戏竹校词》中更描写妇女踢毽子的乐趣:“缚雉毛钱眼上,数人更翻踢之,名日‘撵花’,幼女之戏也。踢时则脱裙裳以为便。青泉万选雉朝飞,闲蹴鸾趁短衣:忘却玉弓相笑倦,撵花日夕未曾归。”清初词人陈维菘咏妇女踢毽子:“盈盈态,讶妙逾蹴鞠,巧甚弹棋。”作为妇女闺中消闲的体育活动,踢毽子确实比踢球、下弹棋更为合适。皇宫中的宫女们也极好踢毽子。光绪帝的瑾妃就是一个踢毽子的能手。

  我国许多民间体育活动,都具有季节性的特点,踢毽子一般是在冬季进行的。明代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记,北京儿童季节性活动的民谣有:“杨柳儿活,抽陀螺:杨柳儿青,放空钟;杨柳儿死,踢毽子。”说明在杨柳树落尽叶子的时候,气温最适宜于踢毽子活动。这在我国南北地区都是相同的。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载,广州每逢元宵节,“昼则踢毽五仙观。毽有大小,其踢大毽者市并入,踢小毽者豪贵子。”

  屈大均说的“市井入”,就是靠表演踢毽子为生的艺人。这种踢毽子艺人,在清代的北京城中也有。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载:“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,手舞足蹈,不少停息,若首若面,若背若胸,团转相击,随其高下,动合机宜,不致坠落,亦博戏中之绝技矣。”用全身各处触击毽子,”动台机宜,不致坠落”,表现了很高的控制毽子能力。踢毽子表演不仅有单人的,还有双人的合作表演。清代无名氏《燕台口号一百首》记:“琉璃厂有踢毽子者,两人互接不坠。”其表演的动作是,“内外拖鎗佛顶珠,一身环绕两人俱”。普及和提高是体育开展的两条腿。从表演艺人的高超技艺,也可推知踢毽子活动在我国民间开展得也是很广泛的。





上一篇:龙舟竞渡夺锦标
下一篇:绿杨深处系秋千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九五皇汉网

GMT+8, 2024-5-19 23:45 , Processed in 0.021615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九五皇汉 复兴华夏

© 反对对汉文字狱,本站畅快发感想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